四年讀了三所大學

彭彭 Pam
4 min readAug 30, 2020

--

從2016年開始,我分別在台灣南部、北部、歐洲讀了大學…

2016年夏天,我到了離家鄉(高雄)不遠的城市讀大學,那間學校有三個校區,我系所是位在市中心的校區,一年後,我轉學到了台北的大學,學校位在新北市的郊區,到台北市中心需要花上快一小時,在那邊我待了兩年,到了大四,我申請成為交換學生,第一次離開亞洲來到歐洲,生活了一年。

過不去的檻

每一次換學校,都離家鄉越來越遠,回家的頻率也越來越短,在每次換到新環境時,不外乎要先解決生活上芝麻小事,像是找房子、找超商、找交通工具…等,這些小事都是很快可以解決,但唯獨一件事,還是讓我每當換新環境時,心裡都會小小壓力,那就是“建立社交圈”。

我常在思考,什麼原因讓人無法離開舒適圈,最後我發現,是情感讓人捨不得,對人的情感就是最大離開舒適圈的障礙,每當我轉換到了新環境,總是想尋找情感的依靠、歸屬,而正好這些東西是需要花時間經營和了解新環境下的人的社交模式,對於一個剛從外地來的我,超級煩惱。

我很慶幸在到歐洲前,已經因為轉學而經歷過環境的改變,不然我肯定感到寂寞和焦慮(在歐洲時爾偶還是會不自覺掉眼淚),每次環境的改變,確實讓我在面對新事情上,能夠平靜的面對、解決。

不同學校教學環境

在四年期間,體會到了三種不同的教育環境,以我的感覺,第一間和第二間教授教學品質並沒有太大差異,不論哪間學校,有所謂比較佛心的老師,和不知道在教什麼的教授,但就上課風氣,大致上還是相同。

然而在奧地利維也納交換時,大部分課,老師都會和學生們互動,學生也會給予回應;然而印象深刻的是,有一堂課(稱為A課)的上課方式是老師在白板上寫筆記,學生拼命抄寫,像極了台灣學校的教學模式,於是當時我對於A課的教授產生反感,俗不知!我在那學期後期竟然有修了同一教授的B課,礙於學分關係,就沒有把B課退掉。

我還記得上B課前,想到可能又要手抄,心裡是多麼排斥,意外的是,教授用了不同的上課方式上了B課,使得學生和他有很多互動,讓我感受到教授教學的熱誠,完全看不出來他就是曾經叫同學抄筆記的人啊啊~

如果發生在台灣,一個平常只叫學生抄筆記的教授,改變了他的授課方式,不知道學生會不會領情…我想大概是不會…學生們的反應是決定教授如何教導,在一個與老師有距離的文化裡,顯然保持距離才是彼此最舒服的教學方式,如果不喜歡這樣的上課風氣,可以選擇到不同的文化裡受教,何必待在一個你不喜歡的環境而怨天尤人

讀過三所大學的意義?

記得有次學妹問我:你覺得轉學對你有幫助嗎?又或者我常想,花了一年時間到維也納讀書會帶給人生什麼?

最後想到的答案是:

不要期待轉學或是交換帶給你什麼,而是你要賦予他多大價值

一樣在同間大學的學生,有的從大一時不斷透過學校資源出國交流、有的創立社團、也有的窩在宿舍打電動,是學校的影響?還是個人造化?當我準備轉學考時,我希望自己能夠善用學校資源,於是我選擇當交換生,當我在選擇當交換生,我希望不要輕易在交換期間回台灣,好好體驗在地生活,於是我在疫情最嚴重時待在維也納。如果要我評論轉學和交換好不好,我大概只能說:如果好,為什麼還有人不做,如果不好,為什麼還有人做?

大學四年匆匆地過了,看著同屆的朋友們陸陸續續找到工作,此時我還在補修因轉學考和交換所缺的學分,後悔嗎…

後悔在升大學時,沒有認真思考過讀大學的意義,後悔沒有早點有勇氣追尋自己要的學習生活,但要不是每次的轉變,哪來這些後悔?

我還在找尋未來生活的模樣,說來可笑,明明我就還沒出社會,不過在變成社畜前,我期許自己未來每週都有個下午,躺在一張椅子上靜靜地吹著海風,看著太陽從海平面消失。

冬天跑去葡萄牙避冬

看更多…

交換生活

在維也納一年生活費

在維也納當交換學生也能打工?

奧地利學生居留證申請

實習紀錄

BenQ 明基數位行銷實習的日子 — 經驗分享

其他

四年我讀了三所大學

閱書心得

[人際關係]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

[商業理財] 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

[自我成長]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

[自我成長] 原子習慣

[管理與領導] 教練<價值兆元的管理課>

--

--

彭彭 Pam

實習|閱書|行銷|交換生活 IG @pengpengnagging